我市2013年农业农村工作完美收官
2013年以来,在市委、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,我市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及中央、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,按照全省农业工作会议安排部署,扎实推进“三农”工作,确保了农业农村重点工作有序进展,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。
粮食再获丰收。据统计部门预测,全年粮食总产达到18.1亿斤,圆满完成省定15.4亿斤目标任务,为历史第四个高产年。粮食生产在遭受历史罕见严重旱灾和病虫害、冻害的年景,仍然获得丰收,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:一是不折不扣落实粮补政策。市财政下拨种粮补贴资金2.43亿元,全部通过“一卡通”发放到农户手中,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;二是抗旱工作卓有成效。在抗旱保麦、抗旱保春播、抗旱保秋播等关键时节,我市农业部门积极分析研判旱情,科学制定抗旱指导意见,组织技术人员,深入基层指导群众因时因地落实各项抗旱技术措施;三是实施粮食丰收工程,大力建设高产创建百亩攻关田、千亩示范片、万亩示范方,加大了新品种、新技术的试验示范,共引进和培育主要粮食高产品种30余个,通过试验,筛选出适宜我市不同生态区域种植的优良作物品种,进行大面积推广,全市农作物优种率达到98.5%;四是认真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工作。今年承担18个粮食高产创建部级万亩示范片建设任务,其中小麦6个、玉米10个、大豆2个。示范片建设任务取得较好效果,良种覆盖率、技术入户到田率、病虫防治率达到100%,平均单产超全市平均水平20%以上,对促进全市粮食均衡增产起到了明显的示范带动作用。
农民人均继续高幅增长。据统计部门数据,前三季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7448元,增幅13%,高于全省平均增幅0.1个百分点,增加额857元,占到全年目标任务9001元的82.7%。据统计部门预测,全年农民收入达到9082元,增幅达到13%左右。20%的低收入农村居民收入预计将达到5020元,占平均水平的55%左右。农民收入在经济下行压力和农业生产遭遇自然灾害的大背景下,继续保持高幅增长,主要得益于五点:一是政策利好促增收,将农民增收作为全年农业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。市委、市政府出台了《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“三农”工作促进农民收入翻番的决定》,将任务落实到具体部门,将措施细化到具体产业。全市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达到56.44亿元,占目标任务的102.5%。二是项目建设促增收。随着我市一些大项目的落地,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,同时,全市再一次上调最低工资标准,城区、泽州由1125元上调至1290元,高平由1035元上调至1190元,阳城、陵川、沁水由945元上调至1090元,全市平均增幅15.03%,农民务工工资额增长较大;三是特色产业促增收。今年以来,蔬菜、水果、小杂粮等特色农产品价格保持高位运行,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,促进特色产业快速发展,为农民增收产生了重大推动力。四是城乡统筹促增收。我市制定了《关于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“百村”建设的实施意见》,不断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。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把更多的农民纳入城市,使更多的公共资源向农村配置,带动了农民增收。五是改革创新促增收。加大了农村新型经营实体发展力度,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,盘活农村集体资产,促进农民财产性收入快速增长。
“百村”建设和农村清洁工程进展顺利,城乡发展一体化迈出新步伐。
“百村”建设全面起步。2013年我市加快100个新农村“百村”和10个新农村连片示范片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,我市制定了《关于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“百村”建设的实施意见》,以市委、市政府文件印发(晋市发〔2013〕6号)。任务村确定后,按照任务分工,及时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,组织各县(市、区)“百村”建设负责人召开了工作推进会,明确了建设的重点和时限要求,同时,开展了“百村”支部书记培训,进一步提高百村支部书记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本领,组织开展了全面督促检查。按照“村庄宜居、产业发展、环境清洁、文明和谐、生活富裕”的总体要求,以城郊城镇化带动型、工矿企业支撑型、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型、农旅一体乡村旅游型等新农村建设模式,今年我市共重点培塑总结城区司徒、阳城岳庄村等30余个新农村“百村”建设典型,引领带动全市新农村建设。
农村清洁工程启动实施。从2013年起,我市在城镇化重点区域和列入“百村”带动战略建设范围的村,率先实施以农村气化、环境整治、生态绿化、污水处理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清洁工程。制定出台了《关于推进全市农村清洁工程的实施意见》,2013年我市新增3万农村用户用上清洁能源,其中煤层气用户2.7万户,沼气用户3000户。按每户补助1000元标准,市农委、市财政局已将3000万元财政补助资金下拨至各县(市、区)。
行政村街道亮化工程圆满完成。2013年全省确定我市完成1618个行政村街道太阳能亮化工程,安装路灯32366盏,工程概算投资1.76亿元,其中省财政1.32亿元,市财政配套4410万元。工程启动实施以来,市委、市政府高度重视,多次召开会议安排部署,强化组织领导,完善推进机制,加大资金投入,严格质量控制。11月底之前,工程各项建设全部完工,共完成1618个行政村32386套路灯安装,占任务总数的100.1%,圆满完成目标任务。
新农村重点推进村和新农村连片示范片建设进展顺利。截止目前,2013年规划建设的294个村全部完成街巷硬化、村庄绿化、太阳能路灯亮化、环境净化任务,达到安全饮水标准,建立了卫生计生所,休闲健身场所,文化科技活动室,便民连锁店和标准化小学校。城区北石店司徒蔬菜连片示范区、泽州县南村镇区新农村建设连片示范区、泽州县川底乡新农村建设连片示范区、高平市中部新农村连片示范区、阳城县北留新农村连片建设片区、陵川县礼义—杨村特色农业片区、沁水县端氏种养殖片区等七个新农村连片示范片建设进展顺利。
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快速发展,继续保持良好势头。我市坚持工业化理念、产业化模式、市场化运作三位一体,加大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力度,全市初步形成了晋城工厂化食用菌,高平、泽州生猪,阳城、沁水蚕桑,丹河、沁河沿河流域设施蔬菜,太行、中条环山区中药材,沁水苗木花卉的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基地集聚。猪——沼——菜(果)循环农业成为现代农业的成功典范。畜牧业克服市场波动的影响,保持稳定增长态势,预计2013年生猪存栏、出栏将分别达到175万头、295万头,同比增长13.6%和14.2%,肉、蛋总产量预计将分别达到22万吨、8.3万吨,同比增长10%、10.7%。蚕桑丝麻成为现代农业的靓丽名片。全市新发展桑园1万亩,新建养蚕大棚1000栋,全市桑园面积累计达到17万亩,养蚕大棚累计达到5020栋,全年发种量达到11.73万张,总产量1143万斤,产值2.23亿元。食用菌成为现代农业的潜力产业。以泽州泽地萃、高平金田、沁水嘉沁等16家工厂化食用菌生产企业为骨干,以陵川利用木屑大棚种植黑木耳、阳城利用桑枝大棚种植香菇为补充,全市食用菌产业年产能10万吨,产量达到5万吨。全市大棚种植食用菌达到1.6万亩,成为山区农民增收致富新途径。设施蔬菜成为现代农业新的增长点。2013年全市新发展设施蔬菜1.12万亩,累计达到5万亩。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达到15.39万亩,总产量达到11.4亿斤,总产值达到10.8亿元。干鲜果、中药材等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取得长足发展。新发展果园1.03万亩,改造中低产果园1.06万亩。全市水果种植面积达到21万亩,总产量7.72万吨。全市种植核桃经济林10万亩,栽植山地连翘17.56万亩,种植中药材48.6万亩,产量达到2.52万吨。园区建设搭建农民增收致富新平台。新建30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,200亩以上现代农业园区已发展到近百家,相继建成城区司徒,泽州益丰园,高平华泰、金田、天润等一大批起点高、标准高、规模大,各具特色、有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。
产业扶贫和移民搬迁扎实推进,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丰硕成果。一是开展产业扶贫。市级安排2000万元扶持资金,以农民人均收入4500元以下的160个村为重点扶持对象,实施200多个产业项目,总投资1.75亿元。二是实施移民搬迁工程。省级财政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,市县配套1200万元,完成移民搬迁4000人。三是实施百企带千村工程。全省动员会后,我市迅速行动起来,起草了《关于实施百企千村企业产业扶贫开发工程的实施意见》,确定了5家市级国有企业和6家县级企业开展产业扶贫,涉及18个项目。5家市级国有企业与陵川县东部五乡镇进行了工作对接,已经确定项目,开始前期准备工作,6家县级重点规模企业正在对接本县(市)区域内的贫困乡村。四是扎实开展干部下乡住村包村活动。按照省委干部下乡住村包村的要求,扎实开展领导干部包村增收、市县单位结对帮扶和党员干部帮贫到户“六五三”活动。(撰稿:田飞)
晋ICP备05000783-1号 © jcrcw.com 网上招聘:0356-2069594 现场招聘:0356-2069593 技术咨询:18635641166
人事代理(档案):0356-2069592 党员关系:0356-2069591 就业失业证、公益岗、就业见习:0356-2138105
晋公网备14050002000004号 本站通讯地址:山西省晋城市文昌西街1388号 晋城市人才服务中心(晋城市劳动保障维权中心)
免责声明: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会员自主发布,为了您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,采用本站信息时请认真核实其真实性并查看对方相关证件